Le Labo,回归街区
Le Labo 集雅新店于 4 月 18 日正式开业了。
和以往的店有所不同,这家店是 Le Labo 在中国内地地区的首家街边店,位于上海梧桐区的武康路段上。
和想象中颇有些不同,尤其对比到 Le Labo 在新天地的屋里厢品牌之家,这家店有些意料之外的「小」——通过街边敞开的窗,室内的布置一览无余。
但「小」却不妨碍它的完整性,和其余大多数门店一致,你依然能找到那些印象里熟悉的摆放、陈列,以及品牌一以贯之的美学。
位于上海武康路 135 号 26 室的集雅新店
恰恰这家店正是在熟悉之余,带给了我们一些新鲜感。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商业体系如此完整的品牌身上,为什么今天它仍然需要这样一家「小而美」的街边店?
01. 熟悉感与新鲜感
Le Labo 集雅门店,依旧呈现了品牌对复古、极简主义,以及质朴与残缺之美的推崇。
整家店摒弃了以往惯有的复古金属材质,选择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木质结构,在门框和窗框之上都能看到漆色褪去之后的原有木纹。
走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张陈列着品牌几乎全部经典系列的中古桌,保留了手工和时间的质感。
摆放于正中央的中古桌
这些都对应到 Le Labo 一直以来的「侘寂」美学的理念,即克制的、不完美的、质朴的也是一种极致宁静且朴素的美,让前来客人的关注焦点更好地放在产品体验本身,而不是为过度装饰的美所买单。
包括品牌最为核心的极简陈列,以及最为经典的调香台设置都是我们熟悉感的来源。
很有意思的是,与现在很多一店一设计的品牌不同,Le Labo 并没有在设计上刻意追求独特和不同,反倒每家店的陈列和布置都是极其相似的。
在我们看来,它更像是在追求一种相似性和熟悉感。就像当你走进不同城市角落的门店时,有一种老朋友般的安心感和熟悉的氛围。
而熟悉之余,新鲜感则更多是来自于在地城市和社区氛围的巧妙结合。
就像是武康路这家店,保留木质结构的原因在于,它的前身来自于「集雅手作」的空间。
过去,集雅手作集合了来自景德镇的器皿、字画、独立设计师的首饰作品,以及老板收集来的二手中古家具和器物,是一家充满中式禅意和生活美学的独立小店,与隔壁的「集雅咖啡」相互呼应。
集雅手作的字画和手工艺品
当你走进隔壁邻居的集雅咖啡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Le Labo 会选择它成为合作伙伴。
整家咖啡店不仅与 Le Labo 的气质相吻合——用废弃的老木头作为家具和装饰品,呈现出具有禅意的「侘寂」美感,店内还用到了许多体现在地文化和中西交融的艺术作品,诸如古画、青花瓷器、石像等作为空间的点缀。
在 Le Labo 武康路店的墙上,挂有一副字画,书写着「适意」二字,便是来自集雅中国传统文化顾问潘华信先生的题字。
「适意」在上海话里,代表着生活惬意、心境舒畅的意思。
与之相似的是,在日本京都门店里,Le Labo 墙上的书法题字为「守破离」。
「守破离」源于日本武道的概念,强调的是修行者在成长过程里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即从遵守传统、到突破创新,再到独创风格。
Le Labo 京都旗舰店挂有的题字
Le Labo 以此巧妙地渗透着品牌的哲学和理念,同时显而易见地,它也是品牌在地化融入的巧妙之举。
这也是为什么这家店的命名保留了原来的空间名——LE LABO上海·集雅香氛实验室,因为它既成为了在地共创的一部分,也是街区的一部分。
02. 城市和街区文化的融入
在和品牌聊起这家店时,品牌表示这家店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在于回归街区。
Le Labo 的第一家店就是位于纽约诺利塔区 (Nolita) 的伊丽莎白街 (Elizabeth Street) ,在当时是一条非常不起眼而安静的街道。
Le Labo 第一家位于伊丽莎白街的门店,有着斑驳脱落的墙面和不起眼的门头
Le Labo 虽然在当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香水体验,但它的门店就如同你日常会路过的当地小店,是安静的、粗糙的,不经修饰般地融入到了城市的肌理中去。
实际上,当我们翻看社交媒体时,发现 Le Labo 更多被客人提及和感到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其产品,而是它非常接地气和低调的空间。比如在香港选择开在居民楼下的 Le Labo,门头的上方就是从居民楼房伸出的晾衣杆,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
品牌位于纽约布鲁克林街区的威廉斯堡门店,也是品牌的总部,Le Labo 则以低调的门头,斑驳的手工墙壁涂鸦画等,极其自然融入到了当地街区复古红砖的老建筑里。
Le Labo 位于香港和纽约威廉斯堡的门店
同样,对于在上海尝试扎根的非原住民的 Le Labo 而言,武康路集雅店的意义不仅意味着基因的回归,更在于对城市街区的融入与共生。
在开业预热的当天,品牌不仅邀请到品牌好友和伙伴来参与,还欢迎大家带上自己的宠物,这也成为了当天引得路人频频回看的门店「亮点」。
在我们看来,这间接说明了街边店的魅力。
因为相比起你衣着端庄地走进一家高级香水店,街边店的场景可以是——当你在遛狗无意间路过时,便可以无缝丝滑地走进这家香水店,就像是你走进一家日常的咖啡馆或是书店,没有心理负担,也没有距离感。
这也是品牌有意思的地方——在如今高级小众香水簇拥兴起的时代里,Le Labo 的「高级感」不是靠距离感来体现的,相反它更是平易近人的;它的生活方式是讲究和专注的,但同时也是简单和惬意的。
而这种距离感的消融,在我们看来也和空间设计,以及本地化社群的融入存在着联系。
在空间上,它不是凭空建造出的设计,或是架空于日常之上的「品牌景观」,与集雅手作空间的共享让 Le Labo 更好地融入在地。
如今在 Le Labo 集雅门店的另一侧房间里,集雅手作仍以它的方式在运作着这家中古器物的买手店,双方共享的新空间的后门也依然借景了一旁邻居集雅咖啡后庭院的景观。
武康路沿街,Le Labo 和集雅咖啡相邻,同时与集雅手作共享同一空间
这种空间上的共享和互联既是一种全新渠道的探索方式,促成了双方的价值共生,也让 Le Labo 更快速且自然地成为了街区的一部分。
而整个空间当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窗的设计保留。
整个店面,窗的部分占了很大的视觉比重。Le Labo 以透明和敞开式的窗,呈现了一种更为开放式和公共性的姿态。没有遮拦,就像是朝向客人敞开大门一般,打破了私人和公共的界限。
在社群上,品牌告诉我们,接下来会和更多在地社群合作,比如艺术家、建筑师、生活方式的爱好者,Le Labo 集雅店将成为来往路人和在地街区的生活方式据点。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看来,在地的生活方式社群,既是让 Le Labo 更好融入在地的方式,也是触达它核心用户的「体验渠道」。
在开业当天,我们发现来参加开幕活动的伙伴,很多人并非是忠诚或专业的香水爱好者,而是 DJ、摄影师、模特、插画师等等。
品牌告诉我们,Le Labo 不会将自己定义是香水品牌,而是生活方式品牌。所以在人群的沟通上,品牌也并非局限于窄众的香水人群,而是会关联到更广泛生活方式类型的爱好者。
他们可能并非是专业的评香人,而是对 Le Labo 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和美学有相似的偏好和喜爱,最终因品牌的理念,以及香味所打动而产生联系。
所以我们能看到,Le Labo 其实很少会讲述香水的故事,它在产品讲述的方式上是极为克制和冷静的,就像是它的产品命名——主要配方加原料的数量,品牌希望不以先入为主的故事和命名来影响消费者对香水的印象,而是可以用直觉和感受来选择到自己最喜欢的一款香水。
而城市和街区则是 Le Labo 一贯看重的在地体验,正如其推出的城市限定——总值得为喜欢和去到的城市制作一款属于它的香水。
Le Labo 的城市限定系列
03. 写在最后
从2023 年中国内地首家店开业至今,Le Labo 进入中国市场已经两年多时间,几乎触探了所有主要商业类型的门店——
从更高规格和更大的旗舰店到较为标准的商场店,再到灵活开放的街边店;
从历史文化地标到核心商圈,再到街区商业。
目前 Le Labo 在中国内地已经开设有 11 家门店,覆盖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和杭州等 7 座城市。
可见,渠道上足够能说明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接下来 5 月 Le Labo 还计划在北京王府中环开设一家更独一无二的四合院门店,相信会有更加深入的在地表达。
Le Labo 北京王府中环店的围挡
而作为一个至今在中国市场仍然没有进驻第三方电商的品牌,Le Labo 线上渠道仅有自己的官方小程序,线下对 Le Labo 来说,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品类来说,它是香水和体验型的产品,线下是最能还原产品体验和价值的场域;从品牌而言,街边店是最根植于品牌基因和文化的场所。设想一下,当 Le Labo 如果不在街边开店了,那它还会是 Le Labo 吗?
而从理念和品牌文化来说,正如它对于城市限定系列的构想——只有在所在地的城市才能购买到所在城市的限定款。它希望能通过创作作品去连接城市和街区,也希望成为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你必须要走出门,走进不同城市的门店里,才能感受到 Le Labo 的魅力,也才能打开探索这座城市的地图。BRANDSTAR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