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何讲好「5分钟叙事」?
5 分钟的内容能用来做什么?
对当下短小到 30 秒的视频而言,5 分钟并不算短,甚至还有点长,但对于 vivo 而言,5 分钟的叙事不多不少,正正好。
从 2020 年开始涉足超短片领域,vivo 与 FIRST青年电影展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早开启了国内首个超短片竞赛单元,面向所有渠道的创作者征集 5 分钟以内的原创影片。
直到 2025 年 7 月,第六届 vivo × FIRST超短片颁奖礼于西宁召开,它让我们再次看到,原来 5 分钟的短视频创作并不如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奶头乐或是电子榨菜,只是精神和娱乐的消耗品。
反而,适当的「短」可以将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延长一步,成为生活日常与科技人文表达的交集。
同时,vivo 也在尝试不断挑战并刷新大家对短视频创作的看法和印象,就如本届由 5 位评审带来的主题短片《5 分钟,给世界来点感觉?》,vivo 就对超短片提出了新的评判要求——「超越以往想象,挖掘创作的关键要素:想法要炸,创作要辣,观点要痒,表达要痛,表演要烫」。
事实证明,短叙事和爽感并不相违背,也不与表达的深度性相排斥。
vivo 案例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快和短,是当下生活节奏和内容供给的现状,但我们可以为之改变的是——在适应快节奏的时代里,始终不放弃对创造力的追求。
01. 5 分钟叙事,带来了什么?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一个经典理论是:媒介技术决定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虽然这个理论多少在表达上有些极端,削弱了人的主体性,但它确实让我们意识到,所有媒介和技术的发展都在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比如文字和印刷术发明后,人们从「耳朵的社会」转到了「眼睛的社会」,便使得原本依赖口口相传的社会结构和体系逐步瓦解,个体开始更倾向独立思考,文字打开并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想象。
而近年手机移动影像技术的发达,也让我们不再怀疑手机可以拍出一个大片。手机不仅在成为日常记录生活的便捷化工具,也在取代专业设备,在专业竞赛的场景下成为全新电影化语言的实现路径。

以 2025 年第六届 vivo × FIRST超短片为例,本届单元竞赛总共收到 603 部超短片作品,其中有 328 部使用手机拍摄完成,而使用到 vivo 手机拍摄的作品则达 119 部,占比达 36%。
与之对应的是创作者身份的变化。手机的便捷性使得故事的创作者不限制于科班出身。在 vivo 的超短片竞赛单元,我们看到除了专业的导演外,还有非职业的创作者,比如有着互联网产品经理背景的竹本一世,带来了特别展映作品《Snowy的选择》。全片以轻松、日常化的语调记录下他所在家庭与小狗相处过程里面临到的真实「选择难题」。
vivo × FIRST超短片展映作品《Snowy的选择》
手机创作的平权,让 5 分钟的影像叙事变成了「人人都可以说的 5 分钟脱口秀」,为生活记录式的创作呈现全新的可能。
可见的是,平权的表达是其一,vivo 借助 5分钟移动影像的创作模式,不仅链接到专业导演和拍摄,也以此触及创作生态圈内更广泛且大众的 KOL、频道博主或是创作素人,从而达到激励内容生态创作的目的。
其次,如此 5 分钟的时长也令创作本身呈现出不同于 30秒短视频或长电影的叙述视角——没有如短视频过度娱乐性的导向,或是电影叙事般的宏大奇观,而是更多聚焦于个体经历、局部事件或细微日常的叙事方式。
与宏大叙事相比,超短片更像是作者电影,更注重捕捉具体、私人化的细节,也保有对社会性议题的探讨,在以小见微中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人性本质或时代特征。
比如斩获年度超短片的《我取消我自己》,就以时下热议的「中女」视角,讲述佟晨洁所扮演女性正在遭遇的早期更年期症状。5 分钟时长的限制使得剧情本身并不复杂,但短片仅用寥寥几笔关于白头发、易怒易躁的生活小事,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呈现出鲜活而真实的女性议题。
实则这也是近年品牌星球观察到的内容消费趋势的变化——创作者与内容消费者不再轻易为宏大的故事所买单,更细微具体的故事和细节往往才能触动内心。
这或许也是手机特性所带来的优势:区别于大制作和大场面调度,手机的画面就如同人眼镜视角的延伸——是对我们日常生活记录的补充,它亲近的同时,也能捕捉我们肉眼下常会忽视的细节。
不过,在我们看来,超短片的「短」,其可贵之处恰恰不限于内容形式的创新,更在于改变了我们对短视频的刻板印象和对应的效仿与实践。
在如今快节奏的内容消费浪潮里,vivo × FIRST超短片竞赛单元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影像可短,但短并不意味是对严肃或复杂内容的消解。
5 分钟叙事也可以成为创作者比拼较量的场域,它能承载创意的脚本和视角,也能覆盖复杂的社会议题和情感表达,抑或是呈现人物表演的张力。
因此与其说 5 分钟的超短片是一种媒介形式的表达,在我们看来,它反而是品牌价值主张的体现——好的内容,从不因篇幅而失色,在顺应时代节奏的当下,不放弃对内容创意和深刻性的追求,既尊重创作者,也鼓励再进一步探索创作的边界。
02. 技术型品牌如何做好内容表达?
很多时候,非文化性品牌常会遇到的行业通病和共同问题是——如此理性和技术导向的数码科技品牌究竟该如何做好内容,尤其当参数指标更容易成为评判科技品牌好坏的标准时。
vivo 很聪明的是,它没有站在创作者的前面,而是承担了一个「工具」所能承担的职能——站在创作者的身旁,帮助创作者完成值得骄傲的作品。与 FIRST青年电影展的合作就印证了它长期与创作者生态链接及合作的价值。
从商业层面来说,这也在呼应 vivo 近年一直以来的产品战略——深耕移动影像技术。比如我们在超短片系列中看到作为拍摄设备的 vivo X200 Ultra,就是一款主打专业影像级功能的旗舰手机,从屏幕显示到性能配置,再到影像系统等都足以支持完成专业级影像的创作。

另一方面,vivo 在内容表达上巧妙的是,它并没有只苦于技术和参数的比拼,而是看到了「技术工具」的真正价值——表达和记录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关于技术本身,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人、如何理解我们的生活。
vivo 与 FIRST青年电影展的合作,除了生态链接的价值外,也在从人文的角度提出对人,对生活观察及理解的思考。
就像是今年 vivo 与 FIRST青年电影展合作的科幻短片《未来赞美诗》中提出的问题——技术发展在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如何改变我们与亲人的关系。

短片发布后被网友称之为中国版《黑镜》,以哲学层面的反思看待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故事中,当叶童扮演的母亲遭遇儿子不幸逝世,她借助记忆芯片技术,与虚拟现实中的儿子重逢,寻求慰藉,但最终这使得她陷入了无限循环的困境,原本治愈悲伤的方式,变成了精神折磨。
超短片的作品恰是有力的证明——所有影像拍摄不是关于炫技,媒介使用的终极目的仍是回归对人的关注。
最后也推荐大家关注并观看超短片系列的作品,或许会给你带来短视频创作新的认识。BRANDSTAR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