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材料学专家」,PITAKA 如何与用户同频共振?|品牌星球专访

用军工防弹材料做的手机壳,是否听起来是个极细分且小众的产品?
而以此为核心的品牌,市场天花板会有多大?
科技消费品牌「PITAKA」成立于 2015 年,主打的核心产品就是「芳纶纤维」手机壳,单价近 500 元一个。当品牌星球刚看到介绍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是个很小众的品牌。
尽管「PITAKA」并不为大众所周知,但据官方数据,PITAKA 这 7 年多来,已经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积累了超 165 万名用户,年销量超过近百万张订单。
PITAKA 有着这样的市场想象,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加上 PITAKA 在 2022 年的 7 周年之际,将品牌定位梳理为一个「专攻材料学与创新设计的科技消费品牌」,也计划开启更多和大众人群对于「进阶材料」的沟通。
借此机会,品牌星球和 PITAKA 团队聊了聊我们对其「高阶材料」的好奇,以及「材料」如何能够成为品牌建设核心?
▲PITAKA 的「芳纶纤维」系列产品
让更多人领略高阶材料的魅力
PITAKA 所用的核心材料「芳纶纤维」,此前一直用于军工领域,比如战斗机、防弹装甲车,以及军警的防弹衣等。「芳纶纤维」从上世纪 60 年代才开始逐步民用化,但在七年前(甚至到今天)仍然是大众不熟悉的一种材料。
人们乍一听或许会觉得这是「大材小用」,用防弹材质、军工材料来做一个小小的手机壳,并卖出近 500 元高价,有什么必要?
在 PITAKA 的购买评价中,我们发现下单用户反复提到的,是一种「极致手感」。芳纶纤维为手机壳提供了一种非常轻薄、非常亲肤的感受,这种「近乎于裸机的手感」,在最早吸引了很多「数码极客」群体的注意。
PITAKA 团队说,有不少科技爱好者都曾调侃过,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毕生的心血就是把手机做薄做轻,而所有的手机壳厂商都给它增加了厚度,有的手机壳甚至让 iPhone 重的像块砖。
而芳纶纤维也几乎是最轻薄的材料。比起常见的硅胶壳、硬壳几十到上百克的重量,PITAKA 的芳纶纤维手机壳只有0.95 毫米厚,轻至 17.3 克,因此可以更好地还原「裸机」手感。
PITAKA 团队告诉我们,最早设计手机壳的时候曾尝试过十几种不同的材料,从常见的木头、皮革、牛仔布,到更多高性能的材料。结果发现,在这么多种材料中,芳纶纤维所带来的触感是最特别的。
「芳纶纤维非常光滑,比其他材料更加亲近皮肤,当你握着芳纶纤维手机壳的时候,不会觉得手上有一个障碍物,因为它的触感可以和皮肤完美贴合。」PITAKA 团队补充。
▲PITAKA 的芳纶纤维手机壳
非日常材料带来的,是一种超出日常的体验。
不只芳纶纤维手机壳,PITAKA 的碳纤维 Apple Watch 表带也是如此。碳纤维具有轻量、高强度的特性,用在表带上只有 31 克,并且刚性硬度都很高,不易损坏。
在淘宝买家秀中,有 PITAKA 用户收到后还做过实验,用榔头用力砸表带后发现只有轻微损伤,并给出了「值得购买」的评价。
▲ PITAKA 的碳纤维 Apple Watch 表带
PITAKA 似乎很热衷于让高级材料「下凡」,放置于日常场景之中。诚然,碳纤维、芳纶纤维对于这些配件来说,好像都是「不必要」的材质。
但品牌星球在 PITAKA 的用户评论中发现,消费者对于这类平时接触不到的材料的兴趣,比想象中更大。毕竟大多数人可能终生也没有机会摸到航母、装甲车、防弹衣,但却能在手机壳、卡包这样的日常用品上体验到前沿科技。
PITAKA 将 2023 年的主题定义为「Next Material, Next Living」,意思是下一代材料会带来下一代的生活方式。PITAKA 也想从材料出发,进入人们生活中的更多场景,例如车内、办公桌上、出行路上等。
PITAKA 在 2016 年就推出了自己的磁吸生态「PITAKA MagEZ」,领先了苹果的磁吸系统「MagSafe」四年。品牌不仅推出了磁吸手机壳,还研发了磁吸卡包、磁吸车载支架等一系列产品,能够顺滑地协作。
▲ PITAKA 产品在车载、办公、出行场景的应用
目前,PITAKA 已经形成了「PitaFlow」产品生态,围绕手机、平板产品,推出了全套产品系列,比如保护壳、充电座/充电宝、支架、卡包等。在车内、办公桌、或是外出场景,「PitaFlow」系列的产品都能进行高效协作。
「我们给这个生态起名叫『Flow』,意思就是想要使一切变得非常流畅,让所有的配件实现无缝的协作。」PITAKA 团队表示。
以材料工艺为载体,进行创意表达
除了能带来新的体验,PITAKA 对高阶材料的理解也不只于此。
「我们认为,材料本身是创意表达的介质。」PITAKA 提到。
其实此前行业中的芳纶纤维手机壳在色彩上几乎是极为单调的,以黑、灰色为主,并且编织纹理也都类似。
PITAKA 告诉我们,这是因为芳纶纤维作为一种高强度的耐用材料,有不易上色的短版。不同于硅胶、塑料等材质可以直接印刷各类图案,芳纶纤维在设计和色彩开发上局限性很大。同时由于芳纶纤维要通过编织才能成型,这也和大家熟悉的材质很不一样。
PITAKA 通过近百次的尝试,创新研发出了一种「浮织工艺」,在行业内首次将色彩织进了芳纶纤维,突破了单一纹理的限制。
▲PITAKA 的「浮织工艺」和「浮织芳纶系列」产品
有意思的是,PITAKA 认为,「编织」虽然看起来是一种限制,却也可以是创意的原点。
因此,PITAKA 在 2022 年 11 月在设计师网站 dribbble.com 上发起了「编织计划 Weaving Project」共创大赛,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创作者以纤维的「浮织工艺」为灵感,通过平面设计、绘画、摄影、电影、工艺等任何形式进行创作。
据悉,「编织计划」一度成为 dribbble 上 TOP2 的热门活动,最终收到了来自 46 个国家与地区的 344 位设计师的作品。
▲「编织计划」部分获奖图片
「编织计划」通过一场大赛,不仅吸收了来自用户的灵感,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能够转变视角,将芳纶纤维不只看作遥远的材料,而是看作一种创意介质,并和 PITAKA 一起进行创作。
其中,英国参赛者 Eloise Taylor 的作品就给 PITAKA 提供了新的灵感启发,最终成为了限量产品「日落时刻 · Sunset Moment」。
▲ Weaving+限量系列「日落时刻· Sunset Moment」手机壳及指环扣
「日落时刻 · Sunset Moment」致敬了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长篇小说《在路上》中的日落时刻,以及背后自由、永恒的公路精神。为表达这样的艺术创想,这款产品采用了难度更高的「像素级浮织工艺」,将类似像素方格的色块组成渐变图案,并突破性地采用 5 种颜色纤维进行编织。
同时,「日落时刻 · Sunset Moment」也是 PITAKA 的艺术限量系列「Weaving+」的首款产品。不同于品牌的经典产品系列,PITAKA 希望 Weaving+限量系列能采用更具创造力的设计语言,通过用户合作、联名等形式,将艺术之美融入日常生活,并与更多用户一起挥洒想象、表达自我。
而这样一款兼具艺术与科技美感的产品,上线短短 36 小时内,1500 套产品便已售罄。
PITAKA 团队告诉品牌星球,品牌未来还会不断研究材料工艺的创新,让材料成为品牌质感的核心,并与用户、艺术家、品牌、IP进行联结,展现更丰富多元的作品。
例如在 2023 年初,PITAKA 就推出了「兔年限定款手机壳」,同样采用「像素级浮织工艺」,用红、橙色块组成灵巧的「团圆兔」图案,融入新春的喜悦气息。
▲ PITAKA 的兔年限定款手机壳
PITAKA 也希望通过高难度和多元性的趣味艺术编织,推动行业内创新材料的技术革新,用更有创意的方式呈现材料之美。
对材料的尊重,让「可持续」成为重点战略
在使用珍稀的高阶材料的同时,PITAKA 也不断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让材料物尽其用?
在制造行业内,因切割工艺原因产生的余料往往不可避免,而最为普遍的处理方式是直接掩埋,并不环保。而PITAKA 希望可以通过产品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在 2019 年的时候,PITAKA 发现生产「磁吸碳纤维卡包」时留下的余料,正好可以用于制作更小的零件,例如组成手表表带的表粒小片。经过一系列测试和调整,PITAKA 在 2021 年正式推出了「碳纤维表带」。
此后,「循环生产」成为了 PITAKA 的产品拓展思路。除了碳纤维表带以外,PITAKA 还在更多小型产品中使用了大尺寸产品的生产余料,而这些小型产品也组成了「PitaGear」生活用品系列。
▲ PITAKA 的「PitaGear」系列产品
同时,PITAKA 也意识到,电子产品是一个更新迭代很快的品类,随着消费者更换自己的手机、平板等产品,也会导致配件产品的废弃。因此,品牌在 2022 年推出了「以旧换新计划」,鼓励用户将淘汰的 PITAKA 手机壳寄回给品牌,从而换购新款手机壳。
▲ PITAKA 的「以旧换新计划」
在这背后,是 PITAKA 在材料工艺上的钻研和突破,例如「树脂与纤维分离技术」能回收不同的原料,而「锻造纹再压制技术」能将废旧产品压制成新的板材,从而实现从产品到原料的循环。
除了用于产品本身的材料,PITAKA 也十分关注包装材料的可持续。2021 年,品牌决定全面淘汰 EVA 塑料包装,转向可降解的纸包装。而在 2022 年 PITAKA 在包装工艺上再次创新,采用甘蔗渣再生纤维做成包装盒。
▲PITAKA 的「甘蔗渣再生纤维」包装盒
回顾 PITAKA 在材料上的再利用和工艺创新,我们发现其出发点都是源自一种朴素的、对于材料的珍惜与尊重。同时,PITAKA 过往在材料的探索、实验上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走向可持续生产也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PITAKA 也在 7 周年时,主动将「可持续」写在了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当中,甚至将 2022 年定义为品牌的可持续生产元年。「可持续」也成为了和「新材料科技」、「现代主义设计」同样重要的品牌关键词。
PITAKA 团队向我们透露,他们也在联合外界进行更多的可持续尝试。比如 PITAKA 发现航空制造业也会有很多余料,可以制成新的产品。他们已经和法国一家航空公司的座椅供应商达成了战略合作,将生产余料用于生产即将发布的箱包系列。
写在最后:材料如此有趣,如何让更多人能够理解?
最后,PITAKA 也提到,品牌的下一个课题会是和更大众用户的沟通上。PITAKA 相信,随着科技数码消费的进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欣赏高阶材料之美。
让高阶材料进入日常,一改大众此前对这些材料严肃、高端、昂贵的固有印象,并让更多人欣赏其中的美,是 PITAKA 一直在做的事。
为此,PITAKA 也在用户沟通上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材料实验室」科普文章栏目,以及规划建立可供参观的「PITAKA 未来工厂」。
PITAKA 也正在尝试让更多用户参与产品共创。前文提到,品牌通过「编织计划 Weaving Project」共创大赛征集了海内外用户的更多创意,并从中诞生了艺术限量产品系列「Weaving+」。未来这一系列还会继续拓展,建立起材料、产品、用户之间的联结。
「材料学」本身看似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但其实在这个体验经济的时代,新材料正是组成产品与服务体验的重要媒介。在科技、理性之外,PITAKA 希望打破人们对材料固有的观感,重新定义材料体验,并以根植于生活的创意形式与用户分享。
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PITAKA 能够吸引到更多与品牌同频共振的用户:不仅能欣赏材料之美,更有一颗热爱创新与探索的好奇之心,对于美好生活保持着最为朴素的真诚向往。BRANDSTAR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