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回归灵感:「非典型」的茶饮叙事
经历近十年的高速扩张,规模与资本已逐渐成为茶饮行业最主流的声音。头部品牌普遍将「万店规模」「上市」视为主要目标,规模化与标准化不仅成为主流增长的逻辑,更是许多品牌默认的成长轨迹。
但有意思的是,在近一年新茶饮高歌猛进的宏大叙事里,喜茶的存在显得颇为「反叛」。
2024 年底开始,社交平台上陆续出现有关「喜茶回归」的讨论。这种声音,既是消费者对喜茶发生变化的直观感知,也源于品牌近一年以来主动发起的一系列行动。
2024 年 9 月,喜茶发布内部信,旗帜鲜明地指出行业正陷入同质化竞争,喜茶将更注重开店质量与门店运营品质,不做同质化产品,也不参与低价内卷。
紧接着到 2025 年 2 月,喜茶再度发布声明,表明不参与数字游戏与规模竞赛,选择回归用户与品牌本身,并判断新茶饮行业的「数字游戏」已走到尽头。
2025 年 1 月,喜茶DP 计划回归落地成都「叠院」
毋庸置疑的是,在整体行业陷入高速内卷和同质化的当下,喜茶正主动寻求新的突破路径。略有不同的是,它既没有迎合主流叙事加入速度与价格的竞逐,也未高调宣布相关计划,反倒更像一场自我摸索——以持续且低调的行动,推进着新一轮的迭代。
由此,我们梳理了喜茶近一年的动向,发现其新变化并非指向的是颠覆或品牌焕新,而是一场更清晰且有意识的「回归」与「自我确认」。
01. 主动降速后,回归「灵感」
在刚刚过去的八月,喜茶推出与 CHIIKAWA 的联名合作:三款经典波波冰饮品,配套限定包装、周边及主题门店——而这次联名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喜茶 2025 年迄今为止的首次联名。
喜茶与 CHIIKAWA 联名
长期以来,联名是喜茶极具辨识度的品牌表达方式。仅 2024 年,喜茶便接连与 CLOT、《繁花》、手游《光与夜之恋》、安踏冠军、草间弥生、HELLO KITTY 等热门品牌及 IP 合作,贯穿全年。
然而进入 2025 年,喜茶不仅联名数量大幅缩减,甚至鲜少有产品之外的大规模营销动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集体的联名热度。据 36 氪报道,2025 上半年新茶饮行业发生有 72 起联名事件。而角研社数据显示,上半年食品品牌 178 起 IP 联名中,新茶饮行业占 91 起,占比超过近一半。
喜茶与草间弥生联名
联名已成为茶饮行业拉动销售增长、刺激新品购买的重要手段。但随着大量品牌扎堆联名,消费者的新鲜感渐入倦怠期。尤其当同一 IP 被多品牌复用后,各品牌更难凸显差异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喜茶大幅缩减联名数量,无疑走在了主流的反面;也如其内部信所言,不强调数字游戏,喜茶以更审慎的态度,回归差异化的产品与品牌体验。
这一思路也体现在喜茶 2025 年上半年的品牌表达里。以带有潮汕地域特色的新品「南姜甘草芭乐瓶」为例,品牌选择的合作对象,是同样来自潮汕的「如姨」——因一首「生腌版潮式英文」《APT.》获歌曲原唱 ROSÉ(朴彩英)点赞而走红。她并非大众熟知的流量明星,但身上带有极具特色的潮汕符号。
喜茶「南姜甘草芭乐瓶」与如姨合作
从合作人选到内容叙事,喜茶切换至更微观的视角:摒弃流量符号与明星的喧闹,转而聚焦贴近身边人、身边物,以及在地情与景的内容表达。尽管喜茶只发布了一支「如姨坐在摇椅上,娓娓唱完有关芭乐的潮汕旧童谣」的视频,但这一做法反而引发了更多主动关注与好评。
此类尝试不仅将消费者的注意力重新拉回产品与体验本身,也再次重申了喜茶对不可复制的独特性的追求。
早期的芝士茶
回溯 2012 年品牌起步之初,喜茶正是凭借原叶茶与鲜奶芝士制作的「芝士茶」,放弃了当时传统奶茶行业常用的茶粉、茶末和奶精粉,开辟出全新品类,也重塑了消费者对茶饮的品类认知。
彼时,外界开始将喜茶称作「灵感之茶」——不仅因品牌常以灵感为内在准则,更在于它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茶饮体验。可以说,从喜茶开始,新茶饮行业品牌表达的标准被进一步拉高:大家发现,原来一杯奶茶的使命不仅在于好喝,更在于通过差异化表达,塑造独特的文化与品牌体验。
早期的芝士茶
有趣的是,在这一轮「喜茶归来」 的讨论声中,「灵感」的存在感变得愈发强烈——品牌将其融入叙事,用于描述产品研发、设计美学,乃至空间表达与用户体验等各个维度。
从早期的「一杯喜茶,激发一份灵感」,到「灵感之茶,中国制造」,再到 「喜一下,灵感来了」,喜茶的 Slogan 几经变更,但「灵感」二字却始终未变。
即便 2023 年喜茶将 Slogan 改为「喜悦发生」后,「灵感」仍存在于品牌的日常表达中。
喜茶最新微博背景图中的「灵感」
直至 2025 年,「灵感之茶」依旧是外界与消费者对喜茶最深刻的印象标签。
只是多年来,喜茶似乎从未对外明确定义「何为灵感」。在我们看来,这份「灵感」,更像是消费者与品牌经过长期沟通后,达成的某种印象共识与默契:
一方面,提及「灵感」,消费者总会本能期待喜茶带来的新鲜感与惊喜感;另一方面,从喜茶多年的品牌表达中不难发现,其「灵感」始终以现代、中性、简约为基底——以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想象与茶相关的一切。
这种「灵感」不指向具象的终点、也不被可量化的 KPI 指标束缚,本质是对差异化、对创造力的追求。
小红书平台关于喜茶回归「灵感之茶」的讨论(来源:@霜之朝、@Jibinbin)
这或许正印证了:做品牌,核心是对创造力与差异化特性的坚持——大到品牌叙事与主张,小到内容物料的细节,都在持续传递自身的理念。就像喜茶纸巾上那行不经意间会映入眼帘的小字——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在宇宙中留下印记)。
这句源于乔布斯的名言,在同质化内卷的当下,似乎也在回应喜茶回归灵感,回归创造力的初心。
02. 如何再度创造一杯灵感之茶?
灵感的感知与表达,离不开与消费者最直接接触的产品。
2024 年,茶饮品牌纷纷涌入健康赛道,营销竞争日渐激烈,产品却陷入严重同质化。在此背景下,喜茶「超级植物茶」的出现,成为行业的一个拐点。
喜茶「超级植物茶」系列羽衣纤体瓶
此前,尽管市面上早已出现过「蔬菜+水果+茶」的组合产品,但因迟迟未受到大规模的市场验证,茶饮品牌鲜少集中投入这一类型的原料开发与产品研发。而喜茶通过对果蔬原料的重组研发,再依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造就了年度「现象级大单品」。
数据显示,「超级植物茶」首款羽衣纤体瓶上线 10 天销量便突破 160 万杯,一个半月内销量超 1000 万瓶。后续该系列还成为常驻品类,被纳入喜茶的产品研发体系,并持续推出去火纤体瓶、红菜头美颜瓶等新品——不仅影响了茶饮行业的产品方向,也推动羽衣甘蓝进入主流消费市场。
喜茶「超级植物茶」系列马黛活力纤体冰
在我们看来,这款品类对喜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产品热销,更在于它再次印证了品牌的核心能力:能够创造出既受市场欢迎、又具备鲜明品牌辨识度的产品与品类。
包装上,「超级植物茶」跳出经典杯装设计,转向更适配通勤、运动健身、办公等场景下携带的瓶装;原料上,选用如羽衣甘蓝、红菜头、马黛茶等小众差异化原料;故事概念也围绕「超级植物」展开延伸,比如挖掘马黛茶的原始植物能量。
可见,喜茶并非仅以「单品逻辑」推广新品,而是以「品类开创」的思路,从包装,原料到故事概念等,塑造品类及产品的独特性与辨识度。
围绕「超级植物」展开故事概念
不过,开创性的思路往往需要市场需求的快速验证。我们观察到,自 2024 年起,喜茶在产品上新层面,始终保持一种「快」节奏:产品以地域限定或短期限时的方式,先行试水,收集市场反馈后再迭代优化,而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后续走向——是否作为常驻系列保留在菜单,或是有机会推广至全国市场。
以「雪域・牦牛乳恰安莫」为例,这款最初为迎接西藏新店开业推出的地域限定产品,在经区域市场验证收获大量好评后,才从地域限定走向全国,并发展为系列化产品。再比如前不久因 Lisa 晒照而全球出圈的「三倍厚抹」,喜茶也顺势将突如其来的热度,转化为全球性的品类心智营销活动。
喜茶「三倍厚抹」
还有时令回归的芭乐系列、下架又返场的龙井系列等,让喜茶逐渐发展出更丰富、抗风险的产品结构;与此同时,品牌也还在不断探索开发新的产品系列,例如近期的「茶特调」,或是目前仅在限定门店供应的可颂挞与蛋挞系列,以此保持产品的新鲜感与创造力。
喜茶可颂挞及爆浆掉酥蛋挞系列
另一边,外界对「喜茶回归」的感知,则是源于喜茶在品牌表达层面发生的显著变化——主动褪去商业语境下的常规表达范式,转而增添更具温度感、贴近自然、甚至带有些许拙感的质朴与真实。
喜茶近期的品牌视觉
我们注意到,近一年来,喜茶的视觉风格逐渐趋向简洁与留白:相较于市场上常见的精致感、高级感或高饱和度色调的茶饮包装,它更强调内敛与沉静。品牌不依赖密集广告语争夺用户注意力,而是为消费者的感受预留空间,以更有意境、充满细节的画面与氛围吸引目光。
例如藏地系列的包装,便放弃了常见的商业化广告大片,转而采用素人摄影师的作品,通过真实风景影像,传递出更贴近创作者视角的地域人文观察。
喜茶藏地系列品牌视觉
大到视觉调性,小到内容物料均体现了这一转向。如近期更新的杯贴设计中,品牌所采用的类简笔画形式,笔触甚至带有孩童般的稚拙感,在刻意与不经意之间,营造出松弛而真诚的氛围。
在我们看来,这种向「真实自然」与「拙感」的靠拢,本质上是对当下大品牌惯常视觉逻辑的反叛:不再追求过度精致与专业化匠气,而是以更真诚、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更柔软的共鸣。
这一策略同样延伸至喜茶新一轮的门店焕新中。如今的门店虽各有特质与主题,但整体风格呈现出高度统一的设计语言——自然材质如石材、木料的运用、设计语言的克制留白、低饱和度色彩的选择,以及部分门店弱化或隐藏传统吧台的设计,均指向更内敛质朴,且脱离商业化定式的表达。
空间更偏向自然材质运用
这种美学风格中暗含的禅意,从喜茶早年间提出的品牌关键词「zen(茶禅)」便可见一斑。
早在 2016 年,喜茶在深圳开设的首家 LAB 店就以「禅(Zen)」为主题,营造「慢下来喝茶」的宁静氛围。而「禅」之于喜茶,既非是复刻宗教层面的禅意、也非简单空泛地重复「茶禅一味」,而更像是以品牌特有的「灵感」再一次重新想象,从茶本身延伸出的、独属于喜茶的「灵感茶禅」——它正通过门店空间与品牌内容的创作被消费者逐渐感知,并被赋予现代生活语境下的全新意义:
喝茶时放下杂念、回归当下,这恰好呼应了现代人对宁静、放松,以及调适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吧台隐藏、空间留白,更见「禅意」
因此,喜茶空间中的禅意,并非是通过直白符号呈现,而是借由具身体验自然传递——空间布局、墙上悬挂的闻香装置、店内陈列的各式陶器等细节,共同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营造出由消费者自主感知的空间意境。
这让茶禅不只是一种美学风格或形式语言,而是从当代人的感受与体验出发,将空间设计的落点,与日常生活的细微感受、情感层面的深层关怀紧密相连。
喜茶深圳万象城黑金店墙上的闻香装置
也正因如此,除了营造留白、沉浸式的空间氛围,喜茶还以地方茶文化为契机,对门店进行批量焕新,打破标准化复制模式,重回当初为每家门店创造独特场域体验的「灵感之茶」。
喜茶算得上是国内茶饮行业最早一批应用主题店概念的品牌:它改变了传统茶饮街边小店的形态,以更具设计感和质感的门店空间,让茶饮品牌的精神与文化体验在空间中得以完整呈现。
喜茶线下门店
如今,随着门店规模增速放缓,喜茶的线下门店也在回归早期探索的精神——不再追求标准化的复制,而是如早年的 Lab 店和 DP 店,试图从空间设计发掘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成都的「叠院」是以坝坝茶为灵感进行立体的空间设计,昆明顺城购物中心店的「石崖茶榭」则是重走茶马古道,通过古道茶事意境还原「铜壶煮沸赶马茶」的氛围。
喜茶成都春熙路 DP店「叠院」
可见,产品与品牌表达的协同发力,正让喜茶的品牌体系呈现出全新且统一的变化。在我们看来,喜茶此次差异化战略转向,并非品牌重塑,而更像是一场回归与提纯——脱离商业化定式、回归追求独特性的初心。
一个鲜明的例证是,2025 年 8 月,喜茶在各平台的账号介绍统一更新为「new style tea, by inspiration」。「灵感」重新回到品牌表达的核心,成为战略底色,也代表其对于品牌独特性的追求。
只是这一次的回归,在我们看来,除了创造力的本身,也在回应当下消费者的时代情绪,让灵感变得更柔软、质朴,破除商业化的范式,也与人的感受紧密相连。
03. 为何重新想象茶?
2022 年底,喜茶从直营转向「直营+事业合伙」并行策略,并驶入规模扩张的快车道。
而在随后近三年间,随着茶饮行业快速发展、市场日趋成熟,竞争重点逐渐从「求新求异」转向效率与规模的「军备竞赛」。
在此背景下,喜茶当下的转向显得尤为不同。它推行的一系列调整与品牌表达,并非迎合商业化逻辑,反而有意弱化自身的商业主体性,将「茶」与「消费者」推至核心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喜茶正是以「非商业化」的表达,回应着高度商业化的行业现状。
喜茶 x 缪伯刚
在我们看来,这场回归虽让喜茶在行业中显得格外「非典型」,却是典型的品牌化案例。
其「非典型」,体现在其不循行业惯例的行事逻辑,比如早期茶饮行业以低价走量为常态时,喜茶凭借更高品质的原料,以及更具生活方式调性的第三空间,打破了「奶茶=廉价饮品」的认知;如今它同样没有陷入主流却同质的规模化叙事中。
而品牌化的典型性,一是在于它围绕「灵感之茶」的长期心智逻辑。相较于追求短期成交与转化,喜茶的品牌叙事与体系更关注的是对品牌的认知、情感连接和忠诚度。
就像彼时的联名策略,喜茶没有以数量和曝光度取胜,而是关注内容与品牌的契合度,借由更柔软的叙事传递人情味,试图与消费者建立更长久、更亲近的关系。
其次是始终不满足于产品功能属性,而是试图延展茶的文化叙事的价值。
如今,这种文化叙事也正循着品牌愿景,跨越地理隔阂,进入全球化语境。创始人聂云宸曾表示,希望可以把茶和茶背后的文化年轻化、国际化、互联网化,最终基于此做出一个超越文化和地域的符号和品牌。
一个理想照进现实的案例是,2025 年 2 月,喜茶在纽约时代广场开出首家海外 LAB 店。
纽约时代广场店
和过往门店不同,这家店承载了喜茶调整后的全新表达——融合传统与现代,以「茶禅」为设计灵感,呈现闹市中的静谧空间及东方美学。
这代表了国内品牌叙事与海外叙事在走向高度统一——喜茶将「灵感」这一概念,从一杯好喝的奶茶,延伸至品牌的美学与哲学理念,在海内外进行更广泛的落地实践。
截至目前,喜茶海外门店总数已超过 100 家,过去一年增长超 6 倍。其中美国市场从 2 家迅速扩张至 30 余家,成为在美发展最快、门店最多的新茶饮品牌。
英国伦敦 NewOxfordSt 店
这一现象也间接印证,国内品牌化发展的成熟度正迈向新高度——如今品牌的发展,不仅要经受国内市场的品牌力考验,更需应对全球化叙事与语境的挑战。由此再看喜茶的调整,实则也是适应全球化发展下对茶的重新想象与塑造。
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们看来,作为跻身头部的茶饮品牌,喜茶此次回归差异化、回归创造力的决心,更为深刻的行业意义在于——其示范性作用对茶饮市场,乃至整个消费市场所带来的影响,或将引导行业进入下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即规模化不是唯一的制胜法则,求新求异依然是品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且理应成为品牌化发展的重要选择。BRANDSTAR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