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品牌播客营销都有哪些新变化?
2025 年 1 月,Prada 推出了品牌播客,并以新春 Campaign 为契机发布了首个栏目《蛇年说蛇》。同年 3 月,巴黎欧莱雅携手多个头部播客,如《天真不天真》、《文化有限》和《不合时宜》,推出了以「女性力量值得被看见」为主题的系列节目。
巴黎欧莱雅 2025 妇女节 Campaign 投放播客
肯德基则与数字音频公司 JustPod 合作,发布了两档品牌播客:《肯定是大神》和《一早肯聊》。
4 月,Freitag 也推出了名为《What the F:UTURE》的品牌播客,聚焦可持续性和环保议题。
可以看出,2025 年品牌在播客领域的内容逐渐增多。
自 2020 年小宇宙中文播客平台上线以来,中文播客经历了快速发展,至今已进入第五个年头。从最初的「听众破圈」到如今的「商业破圈」,播客已逐渐成为常态化的营销渠道。
站在这一五年节点,本文将总结我们对当前播客营销趋势的新观察,希望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01. 品牌星球观察:都有哪些变化?
1 从圈层品牌到大众品牌的纷纷参与
当中文播客刚兴起时,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圈层品牌,例如:
• 生活方式品牌:如「内外」因在女性议题上的前瞻性,早在 2021 年就开始与《随机波动》合作内容共创;「泡泡玛特」推出《POP PARK》,聚焦潮流文化;
• 技术类品牌:如「辉瑞」推出三档播客,分别覆盖制药前沿、科普教育和雇主品牌建设;飞书则通过《组织进化论》探讨职场与管理话题;
• 金融机构:尤其是公募基金和券商,利用播客进行投资者教育和品牌传播,《知行小酒馆》就是这类合作的典型代表。
这些品牌的受众群体较为垂直,具备明显的圈层属性,因此与播客这种重内容、深陪伴的媒介形式天然契合。
如今,欧莱雅、肯德基等美妆、鞋服、食品类的大众品牌也纷纷入局播客领域。这背后是信息流竞争愈发激烈的现实——短视频和社交媒体虽能快速引爆,但噪音大、记忆点低。
相比之下,播客则以其「长内容、慢节奏、高粘性」的特质,成为品牌与用户「静下来好好说话」的空间。在一个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播客为大众品牌提供了更深度、更低干扰的品牌表达渠道。
2 与成熟的内容创作者合作制作内容
在播客营销的早期,品牌通常有两种内容制作模式:一是由内部团队(如品牌部、公关部)主导制作品牌播客;二是与专业播客制作机构合作,如 JustPod、声动活泼等第三方公司。
如今,越来越多品牌倾向于与播客创作者合作推出节目,无论对象是成熟的制作团队,还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立创作者。
例如,Edition 与《随机波动》合作打造品牌播客《her edition》,Freitag 则邀请《单读》主编吴琦主持品牌播客《What the F:ITURE》的第一期节目。这些创作者本身承载着鲜明的价值观和审美判断,并在特定受众中具备「文化引领者」的影响力。
播客是一种高度人格化的媒介,听众与主播之间建立了强烈的信任和陪伴感。品牌通过与创作者合作共创内容,一方面借助这种信任关系,更容易获得用户的接纳与认同;另一方面,创作者作为品牌的隐形「内容代言人」,也有助于品牌形象的联想迁移。
3 播客内容日趋多元和细分化
当前,品牌在播客内容上的布局日趋多元且细分化。
一部分品牌播客在选题上强调将自身品牌内核与公共议题相结合。例如,面向精英女性的 GIADA 聚焦女性议题;倡导循环经济理念的 Freitag,则围绕环保与可持续展开内容策划。
与此同时,也有品牌选择更加垂直、细分的内容策略,如蔚来的《Tech Talk》专为工程师群体打造,聚焦硬核技术话题。
随着播客内容探索的深入与比重的提升,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意识到,播客不仅是传播的延伸,更正在成为一种独立的「内容产品」。
4 多媒介与活动协同,播客只是其中一环
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意识到,播客只是内容策略中的一种形式,承载的是深度议题的表达功能。品牌也逐渐不再将其局限于单一的声音媒介或线上传播,而是通过视频内容和线下场景延展,实现更立体的传播路径。
例如,Songmont 的播客节目《山下声》会配套制作视频短片,以短视频作为引流工具,拓展传播渠道,将观众进一步引导至播客完整版,实现更广泛的触达。
又如 lululemon 和欧莱雅等品牌,在播客 Campaign 中不仅打造了内容节目,同时结合线下活动,通过线上播客与线下体验的联动,构建出整合传播的闭环,进一步提升用户参与感。
5 创始人直接发声
一种是创始人以嘉宾身份参与播客访谈,分享企业理念与行业观察。例如,雷军在《高能量》中探讨小米的造车战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则在《张小珺的商业访谈》中分享了他对智能汽车产业布局及人工智能趋势的看法。
另一种是新兴品牌创始人亲自主持播客,以第一视角与用户对话。例如,优时颜创始人杜乐主讲的《优在悠哉》,结合自身医学背景,探讨健康生活方式相关话题。
创始人本身就是强有力的品牌 IP,他们亲自讲述幕后故事,能够更深入、真实地传递品牌的价值观、立场和实践逻辑。从节目播放量和用户反馈来看,这类内容通常收获更多积极回应。例如,雷军的播客节目播放量达到 29.9 万,评论大多为正面评价。
品牌创始人通过播客发声,不仅打破了传统品牌传播的公关壁垒,展现更真实、人性化的一面;同时也借助播客对话式的特质,营造平等交流的语境,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增强信任感,并唤起情感共鸣。
02. 品牌星球观点
1 播客是以内容为核心的表达工具
在以上诸多的变化下,背后反映的是品牌主对播客认知的转变——他们逐渐意识到,播客不仅是一种传播渠道,更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的表达工具。
首先,与短视频依赖流量驱动、强调视觉冲击不同,播客强调内容深度,具备承载复杂议题与价值表达的能力。它的重点不是「种草」,而是「讲清楚」——清晰传递品牌的理念、态度与思考。
其次,播客也区别于文字长文,它以对话为核心形式,天然拉近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相较于单向输出,播客更像一种平视的、陪伴式的交流方式,能够建立更具亲和力和信任感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两点特性,品牌要真正用好播客这个工具,就需要意识到:播客构建的是一个「叙事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品牌通过真实内容和情感交流,与用户建立深层、持久的连接。
而要实现这一点,品牌反而需要适度「隐身」,让内容本身成为与用户建立关系的关键载体。
2 播客营销仍面临的挑战
尽管播客营销不断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品牌在投放策略上过于集中于头部播客,然而这些节目的受众高度重合,导致收听量虽高,实际触达的新用户有限,品牌曝光也变得重复低效。同时,部分泛文化类播客内容趋于同质化,容易引发听众的审美疲劳。
其次,在内容共创中,品牌介入过深可能影响节目的自然表达和听感。评论区中常见对「太商业」的负面反馈,也反映出听众对内容真实性的敏感。如何在品牌露出与内容独立性之间找到平衡,仍是播客营销的一大挑战。
最后,播客在效果评估上仍不成熟。相比短视频或直播等可量化路径,播客缺乏清晰的数据归因机制,转化链路较长,评估难度较大。这也导致不少品牌仍处于「试水-观望」的阶段。BRANDSTAR
0 个评论